(文/解紅娟 編輯/馬媛媛)7月9日,有視頻博主揭露一輛車牌號為"冀E5476W"的貨車涉嫌"混裝油"問題,事件曝光后迅速引發輿論關注。
當社會焦點聚焦在食品安全時,不少業內人士意識到食品運輸行業的不規范現象存在已久,主要原因在于運輸行業的嚴重內卷,司機為了降低成本而不惜鋌而走險。
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研究員陸明濤也表示,當前食品運輸市場由眾多獨立承包商主導,激烈殘酷的競爭會把任何成本壓縮到最低,把任何監管降到最輕。
另有業內人士透露,一輛車是否專車專用,更多取決于客戶要求和經費多少。如果采取專車專用的方案,對于長距離(尤其是超過300公里)的運輸而言,空車回程基本意味著成本翻倍。
據《2022年貨車司機從業狀況調查報告》顯示,近四成的貨車司機認為回程只要不放空車,有貨就拉。
事實上,大部分貨車司機不僅做不到專車專用,還無法保證罐車得到徹底清洗。
據藍鯨財經報道,洗罐費用一般在300-500元左右,如果使用效果更好的蒸罐技術,可能需要上千元。同時,現在業內車隊普遍面臨價低活少的情況,但開支高居不下。這使得司機面臨“不清洗,省成本;清洗,虧本”的艱難抉擇。一些企業和個人選擇不清洗罐車,以此來節省成本。
據了解,目前國內的罐車清洗都是人工進入罐內進行清洗,技術相對落后,清潔程度較低且依賴于個人是否負責任,蒸罐的成本高,使用概率就更低,清洗設施覆蓋率低。且就算得到清洗,按目前清洗方式也可能會存在殘留。
為解決這些行業難題,特別是司機收入不高和監管困難,業內亟需探索更高效、環保的運輸新思路。
箱箱共用“箱中袋”循環包裝方案或許就是其中一個解決方案。據悉,早在2021年,箱箱共用面向中國的散裝液體行業推出了“藍綠雙循環”包裝循環服務,具體包括:兩種不同規格、不同顏色的可折疊的外箱、一次性的塑料內膽袋、“一箱一碼”智能調度系統以及覆蓋全國的循環服務網絡,適配普通卡車。
與傳統方案相比,目前該方案已有相當大的競爭優勢。一方面,該方案將外箱與內袋相分離,每一次用箱都會更換一條全新FDA等級內膽袋,內膽袋按次更換,因此無需擔心清潔衛生難題。另一方面,在外箱識別層面,面向化學品場景使用藍色面板的箱子,面向食品場景使用綠色面板的箱子,從而將化學品和食品包裝進行硬隔離,最終實現了“送、裝、返”全鏈路的“不串箱、不混用、安全衛生”等需求。
箱箱共用創始人兼CEO廖清新認為,在加強監管的同時,行業應探索新的發展路徑,唯有構建“既要讓司機賺錢、又要讓用戶省錢、還要讓行業綠色發展”的黃金三角原則,方能標本兼顧。循環包裝作為一種成熟且高效的解決方案,不僅能夠降低運輸成本,還能有效避免安全風險,提升整體運輸效率,推動行業健康發展。
本文系觀察者網獨家稿件,未經授權,不得轉載。